期刊名称:人工智能 创刊时间:2017年12月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刊期:双月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530/TP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5036 电话:010-88558766 email:aiview@ccidmedia.com
长时间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只要对LISN的L、N两路输出信号进行加或减法处理,就可以分离出共模或差模信号。但为什么至今无法在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共差模隔离度在高频端的性能不够理想。本文提出另一种思路,用分别抑制共模、差模信号的思路来分离出共模和差模信号。10k Hz~30MHz频段的共差模隔离度大于40d B,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给EMI滤波器共差电路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当前姿态解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算法的计算过程都需要利用角速度。一般获得角速度的方法是通过陀螺仪直接输出,但这种方法误差较大,增加后续解算负担。本文根据线圈式磁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分析得到信号频率和角速度的关系,通过对电压信号的分析,求得角速度。文中使用3种解算方法,分析比较,得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由于电子产品及电器的待机功耗较大,不符合环保要求,这就要求电源设计需要考虑待机功耗。另外,为了减少电力电子装置引起的谐波污染,提高电网使用效率,需要在电源中加入功率因数校正。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使输入电流波形跟踪输入正弦交流电压波形,得到较高的功率因数。本文基于TI公司的UCC28180设计一种低待机功耗的高功率因数电源模块,该模块最大输出功率为500W,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模块的优良性能。
数字示波器的触发系统主要包括触发同步比较器、触发源选择、异步触发、触发释抑、同步触发、双斜坡扩展、内插计数等,常用的触发类型有边沿、脉宽、TV和电源触发等,这几种触发类型可以满足大部分应用场合的要求,但是针对串行总线领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SPI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串行通信总线,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介绍了一种数字示波器串行总线SPI触发的设计方法,采用FPGA来实现,资金投入低,开发周期短,且具有极高的触发精度和准确度,并使用软件Modelsim6.5进行设计仿真。
本文介绍了国外几大高频微波基材厂商的主要产品。重点阐述介电常数、插入损耗、热膨胀系数对产品微波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样件微波性能,分析基材介电常数、损耗随温度及频率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厂家材料之间的差异。
随着FPGA在航天产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FPGA产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保证FPGA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FPGA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在系统要求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保障FPGA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设计并实现精密测量雷达大盘水平自动标定系统,提出一种全新的实现精密测量雷达大盘水平自动测量和标定的方法。编写系统软件,可直接计算出大盘的最大倾斜角和最大倾斜方向,实时对大盘水平度进行动态监测和标定。试验证明,该系统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排除了人为测量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操作效率,并可随时进行测量,其设计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精密测量装备。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有效位数的测试为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各经典测试方法的利弊,经过整合,提出了一种非迭代四参数正弦拟合快速算法。它大大缩短了正弦波四参数和ADC有效位数估计的时间,且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权值的选取,保证了参数估计的精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介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财务费用管理系统的创新和特色。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在简化了线下流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系统录入繁杂,报销流程呆板,系统复杂度高等一系列缺陷。针对以上缺陷,团队在开发财务费用管理系统的时候采用了OCR识别、自定义流程、二维码应用等技术,极大地减轻了录入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易用性。本文对以上技术的需求、设计与实现做了说明和探讨。
首先,描述了基于多通道相差测量的相差变化率表示式,通过将对应于基线长度的时差项从相差变化率中剥离出来,提取得到了一个在单位长度上表征波长整周数和相差的差分特性的函数。随后所做的模拟计算发现,单位长度上的程差差分函数的变化是极有规律的,直接通过对实测获得的相差差分值域的判别,就能确定相应的校正数,由此得到的与波长整周数差分项无关的、且与原程差差分函数等值的函数表示式。本文的研究结果无疑为与相位测量相关的工程实用化设计提供了一种很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代战争下电磁环境日益复杂,这对预警机的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有时为了需要,两架甚至更多架预警机在相近空域飞行,这时预警机经常会发生相互间干扰,并且干扰信号是同频信号,这极大地造成预警机探测距离的下降。本文根据飞行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同频干扰下造成预警机探测距离下降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实际飞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金融网络数据中心,已经从单一的数据通信网络,向数据通信、存储、语音等多网融合的方向发展。本文档研究了一种在金融领域数据中心常见的典型组网,从网络拓扑,重要技术实现等多个方面研究这种典型组网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几年新兴的重要互联网技术之一,基于云计算的邮件系统更具备了许多传统邮件系统所没有的优势。本文充分讨论了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云邮件系统的优势,并基于此提出了企业云邮件技术和功能架构设想,以及互为灾备的双中心模型。此系统会为企业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内部通信环境。
实际应用中天线阵列位置误差通常存在,导致超分辨参数估计算法性能急剧下降。本文通过分析阵列误差模型,在信号子空间迭代自校正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随机化搜索、全局寻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阵列误差校正方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
软件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测试用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软件测试的质量。为了保证软件测试用例的质量水平,常规的办法是进行同行评审。本文基于GB/T 2828.4提出了一套针对试用例同行评审的流程。本文通过将统计抽样理论应用与软件测试用例同行评审中,一方面提高了评审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用例进行抽样的方法以及评审判定准则。
访问控制策略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良好的访问控制模型不仅可以保证系统运行和数据使用安全,还可以减少用户授权管理的维护工作量。作者面向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岗位的访问控制模型,并开发了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子系统。该访问控制模型依据用户登录时的岗位分配其操作权限与数据权限,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可以满足调度员在使用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时经常更换岗位的需求,并且便于日常维护。
随着移动平台可用性能的提升,增强现实技术在终端平台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一些相关框架也已面向公众发布。然而,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API接口或是软件开发工具,在智能终端上实现基于可视化的增强现实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本文在对移动终端平台Android上基于可视化的增强现实方案调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主要的软件库和SDK、3D引擎,重点关注这些资源和相关性能的可行性。
通过讨论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厘清界定其涉及范畴;再针对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的属性特征探讨可能采用的应对技术措施,以及相应的适应性评估验证技术和手段,分别论述了战争场景下电子战人为恶意通带内电磁环境效应及其应对,非战争场景下一般电磁兼容性、高强辐射场、雷电、静电等自然或人为无意通带外电磁环境效应及其应对;最后提出当前行业内工程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项。重点讨论一般高能电磁兼容性问题的试验验证评估技术。
汽车速度转速控制是汽车队列技术重要内容。通过引导车ECU采集发动机的CAN报文,并解析报文获得的转速数据,利用CAN总线把引导车的转速数据和油门踏板电压数据等传输给后随车辆。通过控制后随车油门踏板电压信号控制发动机转速,实现多台发动机的转速同步控制和车辆同步。控制算法综合了数字PID和模糊PID控制,可以对发动机转速进行比较精确的控制。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原材料,多晶硅"高能耗"一直制约产业的发展[1],本文通过分析多晶硅生产各工序的能耗,找出节能重点环节,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优化和工程实践,节能效果显著,对多晶硅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数字出版具备内容与形式分离的特点,但同时更强调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一次制作、结构化加工、分层次表达、全媒体发布、按需服务"。在数字出版过程中结构化的加工是必不可缺的环节,本文主要对结构化加工过程中内容元数据研究讨论。
智能的可穿戴设备从很早以前就是人们梦想所系。谷歌眼镜的发布,再度唤起大众对可穿戴设备的希望,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和创业团队投身其中,并集聚到大量资本的支持,认真研究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并对前景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本文总结了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6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已有的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方法进行了分类,对常用的基于协变量模型和基于故障物理模型的两类重要预计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特点、处于不同寿命周期阶段以及具有不同可靠性相关信息的电子产品应选取合适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在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预计其可靠性水平的同时,消除设计与工艺缺陷,提高其可靠性水平。
<正>国家级学术期刊主管: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本刊已被: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工业技术创新》(双月刊)CN10-12311E ISSN 2095-8412现面向全国工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博士、硕士)征稿,文章一经录用,稿酬从优。本